夜深人静时,此起彼伏的鼾声或许被许多人视为“睡得香”的标志,但鲜少有人意识到,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致命的健康威胁——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(OSA)。
▲ 图:摄图网这是一种在睡眠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的疾病,全球30至69岁人群中,超过10亿人深受其扰,而中国患者数量高达1.76亿,居全球首位。
患者因夜间呼吸暂停导致频繁缺氧,长期积累可能引发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认知障碍,甚至心脑血管意外和猝死。然而,这一“隐形杀手”却常被忽视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传统治疗手段如持续气道正压通气(CPAP)虽被广泛使用,却因舒适性差、依从性低而饱受诟病,不足50%患者最终因无法忍受而放弃治疗。
面对如此庞大的患者群体和亟待解决的临床痛点,如何突破技术瓶颈,提供更人性化的治疗方案?
面对庞大的患者群体和临床需求,2025年3月8日,武汉光谷传来突破性进展 ——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"植入式舌下神经刺激治疗技术" 项目正式启动。
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陈雄教授团队牵头,联合中科院深圳先进院、南方科技大学等 6 家单位,为破解 OSA 治疗难题提供了新方案。
在同期举办的"医工融合创新院士论坛" 上,中国科学院陆林院士、郑海荣院士,中国工程院周翔院士、邬堂春院士等顶尖专家,与全国 30 余家医疗机构、科研院所和企业代表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。
项目聚焦 OSA 治疗领域的 "卡脖子" 技术 —— 植入式舌下神经刺激系统,通过微型电极精准调控舌下神经信号,从根本上解决气道塌陷问题。
植入式舌下神经刺激技术原理示意图
“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,而是医学需求与工程技术的深度耦合。”项目首席科学家陈雄教授在启动会上强调。作为国内OSA诊疗领域的权威专家,他深知传统疗法的局限:CPAP是一种需要长期呵护的治疗行为,患者难以接受和坚持,从而导致治疗依从性极低,文献报道不足43%的打鼾人群接受呼吸机治疗。
为此,团队提出“微型植入式神经刺激”的创新方案,通过电极精准调控舌下神经信号,从根本上解决气道塌陷导致的呼吸暂停问题。这一技术若成功落地,将打破欧美企业垄断,实现该领域国产高端医疗器械的“从0到1”突破。
由四位院士领衔的9人咨询专家组,将全程指导技术路线优化与产业化路径设计。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指出,解决医疗领域的重大需求,“需要医生与工程师、企业家的合作,加快医工交叉融合,形成解决实际需求的产业化路径。”
这一理念在光谷生物城得到了完美实践——该项目承接转化公司“武汉沉睡医疗科技”已正式落户光谷生物城,并与高科医疗器械园、光谷医疗器械创新网服务中心签约,未来将依托生物城的全产业链生态,加速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病床的进程。如果说CPAP是OSA治疗的“初代方案”,那么植入式舌下神经刺激技术则堪称“颠覆性创新”。
传统疗法中,患者需终身依赖外部设备,而新技术仅需一次微创手术:在患者颈部植入一枚硬币大小的微型刺激器,通过无线通信实时监测呼吸信号。
当系统检测到气道即将塌陷时,立即释放电脉冲激活舌下神经,带动控制舌体的颏舌肌收缩,从而维持气道通畅。整个过程无需患者主动干预,真正实现“无感治疗”。
这一技术的核心突破在于精准化、智能化和微创化。陈雄教授团队联合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,攻克了电极材料的生物相容性、无线充电稳定性等关键技术。
例如,植入式电极采用柔性高分子材料,可长期稳定贴合神经;磁共振兼容设计确保患者术后仍能接受常规影像检查。此外,设备搭载AI算法,能根据患者睡眠阶段的呼吸模式动态调整刺激参数,避免过度治疗。
“每天戴着呼吸机面罩睡觉太痛苦了,许多患者甚至因此抑郁。”陈雄教授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:一位中年企业家因重度OSA不得不使用CPAP,但面罩的束缚感让他彻夜难眠,最终选择冒险接受喉部手术,却因术后并发症险些丧命。“植入式技术的意义不仅是医学进步,更是对患者尊严的守护。”
本次启动会现场,武汉大学中南医院、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、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、南方科技大学、武汉奥绿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奥绿新”)、湖北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6家课题单位完成签约。
据介绍,项目聚焦植入式神经调控技术研发,重点攻关舌下神经刺激参数优化、无线能量传输、生物相容性封装等核心技术。通过动物实验与临床试验的递进验证,计划开发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植入式治疗系统。值得关注的是,该项目突破传统科研模式,构建起 "临床需求 - 技术研发 - 产品转化" 的全链条创新生态。
作为该项目的核心转化枢纽,奥绿新将依托其覆盖医疗器械全产业链的医疗器械创新网体系,承担产品转化这一关键环节,打通科研成果的产业化链条。
作为深耕医疗器械领域的医疗器械创新网领军企业,奥绿新始终秉持 "医工融合提升生命质量" 的发展愿景,累计与全国 100 余家三甲医院开展深度合作,完成近 400 项创新器械转化案例。
其自主构建的 "三位一体" 创新平台已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:
概念验证中心以 DFX 设计理念为核心,配备跨学科研发团队、专利规划团队和高精度加工设备,可将临床创意转化为符合功能需求的设计方案,同时考虑制造、装配、法规注册及成本控制。中心还具备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及CNAS、CMA资质认证,可开展大动物手术验证和生物相容性测试服务,评估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。

